食農教育

「雄好食~食在宜居城市」食農社群行動

本校推展城市農耕至今,滾動食農學習社群,在議題、觀念及行動面上累積諸多成果。自103年起確立本校在食農教育主題上的發展願景計畫:食在宜居城市的願景營造─雄好食計畫,推動六大主軸(課程/校園/社區/交流/網絡/出版)的營造與深化,至今已十多年漸具行動能量,於106年初成立「食農教育發展中心」,擔負城市農耕議題之經營與組織串聯,突破社大受限於社區大學辦學區域之限制,促成政策討論與實踐之平台。

然而107-108年是本校食農最動蕩的一年。因市府土地重劃徵收,已歷十年的百人社團「樂活自然農園社」,被迫重新尋找新耕地,後於小港機場北側尋得兩塊個近四分農地,歷經規劃與整頓,今年已經進入耕作之順暢軌道。社團也於107年4月轉型並更名為「樂學農園社」;另,位於前鎮區之銀髮族市民農園因併入鎮港園社區大學,前鎮高齡與居家菜圃經營移交。經過農地使用轉換與原有議題與策略轉移之故,現階段本校食農的發展需再營造符應本校辦學區的綠色生活願景,以本校辦學區所在看來,高齡與城市人口密集,空汙與環境處境,皆為城市農耕須面對之處境,現階段仍以城市居家菜圃推展為基礎任務,以社會性農耕回應城市環境、食育、高齡與人際議題。今年度食農相關工作推動,陳述如下:

 

 

 

  1. 找回動手生活的能力─樸門永續設計

第一社大位處城市核心區,雖已發展十多年的城市農耕,但主要著重在城市生活者面向生活、環境、氣候變遷的處境與共同責任而非農業,因此,為讓永續生活的根本核心價值更達核心,團隊在下半年遠從台東邀請<樸門工坊>梁淳禹老師至第一社大開課。樸門永續設計在於培養用更永續的角度,去觀察生活周遭的事物,進而找到一個合理的設計,而這樣的觀點,對於城市生活者營造自身生活空間成為永續生活的起點,是很好的價值與概念。藉由樸門設計的觀點及角度,找出適合城市發展的城市農耕。課程涵括理論、觀察、實作與討論,在多元的課程安排中讓學員們將樸門的生活態度內化於日常生活中。

堆肥操作-黑水蛖飼養

課程討論

土壤辨識

2.從小學會吃,從種開始~河濱國小食農教育協作

陪伴河濱國小低年級進行校園菜圃的操作,於每學期邀請河濱國小低年級老師們,一同討論及規劃當學期的食農課程,秉持當季蔬果的種植操作,也融合環境議題,讓食農教育能從點(種植概念與技術),到線(生活層面的體驗),延伸至面(環境相關議題-低碳等)。

食農教育,其實就是要重新建立人與食物、人與土地的關係,了解自己吃的食物、培養選擇食材的能力,並且對農業生產者有更豐富、立體的認識。然而,城市端的食農教育,多了一個面向是在拉近人與人疏離的關係,透過種植,親近土地、親近自然、願意分享,建立共好的價值。

3.城市農耕社群化經營~社大間農耕社群協作

樂學農園社遷至小港農場已進入第五年,在老師及幹部們的同心協力和努力下,目前已漸入軌道。小港農場分為孔鳳及明義兩個區域,孔鳳場已於107年建置完成,明義場由於前兩年氣候變遷與水綿密,土地進出及水利溝渠漏水等問題,至108年暑假建置才暫告段落,農場建置種種的問題,在師工學共同面對及承擔下,問題也一一迎刃而解,不難看出農園社師生們的向心力及對於社大理念的認同與貫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