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步道學實務課於4月20日在第一社大圓滿結業囉!
恭喜20位學員完成結業報告,成為守護步道的生力軍!
2025年2月至4月間,由千里步道協會規劃的【步道學實務課】邀請過去三年間於苗栗社大、台中文山社大、旗美社大、高雄第一社大、台東社大、花蓮社大等入門課結業學員中,具優秀潛力的夥伴們加入。自2月15日開課以來,幾乎每個週末上課,學員們時而留在各地社區大學(三位講師分三地授課)、時而全員集中到高雄,其中兩天前往美濃雙溪樹木園實作手作步道工法,下課後再分組走上步道,進行環境調查與小組討論。
加入這趟魔幻旅程,每位學員必須在期末完成一份「個人報告」以及一份「小組簡報」,並經過講師群核定至少具備五項核心能力中的一項,才能結業。
回顧這期實務課,學員每2至3人一組,針對臺灣中南部、東部共計8條步道及其課題,進行專題研究,最後結業發表的步道包含:(一)高雄左營—半屏山步道,(二)屏東瑪家—笠頂山步道,(三)台中太平—暗影山步道,(四)花蓮市—撒固兒步道,(五)苗栗銅鑼—雙峰山步道,(六)台東市—鯉魚山步道,(七)高雄內門旗山交界—馬頭山社區路線,以及(八)台中大肚山—旗開得勝步道。
學員們從入門課的「快樂志工」踏入實務課,剛開始完全不知道將面對什麼挑戰!結果從原本在台下聽課變成上台報告、原本不熟的同學成為戰友,共同學習人文、自然、社會科學等跨領域知識。面對認領步道,不僅要弄清楚步道主管單位 與土地權屬,還要學習收軌跡、套疊圖資,了解步道本體的地質、土壤、水文、生態等資訊,同時調查使用者需求、評估ROS步道分類分級、分析手作步道介入的公共性、整體性、必要性、迫切性,判斷步道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,再結合SWOT分析步道課題,思考步道發展的未來性。(大家看到這裡,腦袋應該快打結了吧)
簡言之,學員們在兩個月內要消化爆量知識、要走上步道、與跨年齡的組員溝通、要彙整圖資、書寫報告、期末還要上台分享,可見實務課是多麼全方位的試煉。學員們也回應,出社會之後已經很久沒有上台報告了。
在這段旅程中,有小組週週來社大討論、有人開始步道魂上身、有人感受到職人精神、有人突破了資訊障礙。大家一步一步踏實走著,或許哪天能夠看清楚老師們腦袋中的「畫面」。
學員們煎熬地走到結業發表會,講師群則驚喜看見學員一洗過去菜鳥的生澀口吻,蛻變成自信的態度,在口頭報告時,能轉頭面向貴賓,娓娓道來守護步道的美好與核心價值。台下同學們也沒閒著,別組上台時,台下則齊聲呼喊口號助陣,激勵彼此,一起衝破「超時」的魔咒~~(每組報告限定10分鐘)
看到學員們蛻變,最有成就感的應該就是講師群了,難以想像三位講師的心臟有多大顆~~在貴賓們輪流回饋後,最後是講師群回饋時間。此時,課堂上的緊張氣氛早已一掃而空,取而代之的是歡欣熱情的氣息。
李嘉智老師感觸很多:「加入手作步道真的要付出很多喔,接下來即將加入種子師資的各位,真的要好好想一想XD」
文耀興老師感性流露:「透過手作步道與步道學,讓我們認識這片土地,也讓這片土地認識我們。從中,我們學習到尊重過去,也要保護未來。透過每一次的練習,讓我們從步道的守護者,到傳承者,再到創造新價值。」
徐銘謙老師用比喻來回饋:「大家做步道時,會把石頭翻來覆去,尋找適合的位置,當最終完成砌牆時,會很有成就感吧。老師們也像這樣,把大家翻來覆去,終於砌成一面牆了。」「期許大家都能在步道上找到合適的位置,今天的結束不是終點,未來大家也要持續熱愛步道,找到自己舒適的方式,去投入,去關注,希望持續在步道上看到大家。」
最後最後,這門課能圓滿,真心要感謝很多人。
感謝學員們在個人工作與生活之餘,願意堅持這趟修煉;感謝一路陪伴在側的社大夥伴、講師群、課務天使群、步道學共學社群學長姐們;感謝支持課程的各方資源;感謝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與屏東分署、台東分署、花蓮分署新城工作站 的貴賓們,現場給予許多實務回饋與鼓勵。感謝所有出席的夥伴們,感謝臺灣美麗的山林野地。
我們步道上見!
照片提供/台灣千里步道協會





